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庭风采
你可以实现你的梦想
——追记邹碧华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5-03-27 15:16:08 打印 字号: | |
  生命停在47岁

  12月10日下午4时许,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高级法官邹碧华同志在赴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参加司法改革座谈会的途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

  邹碧华,1967年1月生,江西宜春奉新人,先后获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1年6月,邹碧华担任上海高院研究室主任助理,后担任副主任。2003年10月至2008年6月,他先后担任上海高院民一庭副庭长、民二庭庭长、审委会委员。在这重要的五年中,他先后处理或参与处理了社保基金追索案等一系列大要案。尤其在上海社保基金追索38亿元陷入僵局时,他提出了“先予执行”的破解方案,作出了贡献。2008年,邹碧华因参与社保基金专案被上海市委嘉奖。同时,邹碧华多次承担最高法院全国重点调研课题,获得全国法院系统优秀调研成果特别奖,十多次获得全国或市级调研奖项。

  持之以恒的钻研给邹碧华的人生打开了一扇门。除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0多篇论文外,他一口气主编或撰写了《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中国法官助理制度改革研究》等十多部著作。

  2010年,邹碧华的专著《要件审判九步法》在法律界引起轰动,很多一线法官评价“本书逻辑清晰、思路严密,审判时按图索骥,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有的人索性戏称,要件审判九步法是“法庭上的独孤九剑”。

  2004年,邹碧华被聘为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理事。2006年当选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2009年被最高法院评为首届全国审判业务专家。2011年被聘为中国商法学研究会理事,被华东政法大学聘为兼职博士生导师。

寒风萧瑟,江雨含悲。一个法官的离世,整个法律圈的哀伤!朋友圈、法律群铺天盖地地呐喊,却再也唤不回这位司法燃灯者。 

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才担得起如此沉重的痛?

  “学术和口碑都极好”

  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说话富有条理,邹碧华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儒雅。他是一名学者型法官,在北大法学院获博士学位;著作等身,在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担任兼职教授;经常有学校邀请他去讲课。他的著作《要件审判九步法》融合了这位学者型法官的审判经验和思想精华,一经发表,即在实务界产生巨大影响,被最高人民法院推荐为指导民商事审判的范本。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院长赵旭东评价《要件审判九步法》时说:“法官是如何做出裁判的?现有研究的视角主要有两种:第一,理性主义视角。即从法理学的角度研究法官的思维过程。第二,非理性主义视角。即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法官的思维过程,探寻决定裁决结果的情绪、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邹碧华的著作《要件审判九步法》一书,可被视为对法官裁判方法进行研究的第三种进路——实证的方法。”

  作为上海高院副院长,邹碧华分管的是众人瞩目的司法改革,还有网络信息化等。他总尝试在制度内做一些突破和创新。

  2010年,邹碧华时任长宁区法院院长,长宁法院出台了《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当时也引发律师界的震动。不过更为让律师们叹服的是两年后,邹院长的一篇博文《法官应当如何对待律师》。文章从律师和法官之间的不愉快开始,谈到律师与法官的关系,言辞恳切务实,在律师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就在邹碧华去世的前一天,由他主导推动的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上线运行。而他,就律师服务平台运行后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

从优秀,走向卓越

  “艰难的任务能够锻炼我们的意志,

  新的工作能够扩张我们的才能,

  跟同事合作能够培养我们的人格,

  跟其他人交流能够训练我们的品性。”

  这是邹碧华在讲课中经常说到的话。很少有人对邹碧华不“怕”,因为他在工作上的严格是出了名的,“我狠得下心批评人。”邹碧华自己说。

  在长宁法院的4年里,邹碧华如同一个组织机构中的灵魂人物。“知行合一贵在实践”、“心中要有一盏灯”、“没有思想就是行尸走肉”……这些价值观一点点影响着周围的干警,最后化成了一家法院的精神和文化。

  “他说你的时候是在说事,他骂你是恨铁不成钢,说到底,他就是个做事的人!”长宁法院信访办原主任滕道荣十分欣赏邹碧华的人格魅力。在担任信访办主任的日子里,每年新年,她都跟着邹碧华一起去信访户家慰问,连轴转的辛苦让她的心脏严重早搏。

  “是很辛苦,但我内心觉得值得,这个领导认可我,我很感恩。像他这样的人,这样的智慧、这样传递的能量,你只要学到一二,就足够自己用了。”

  在邹碧华担任院长的4年里,长宁法院信访投诉率连续4年以超过30%的比例递减。邹碧华亲自主导开发了信访投诉监控系统,让所有的来信来访从纸质化变成网络化。每天,他在电脑里批示信件,然后分配到各分管副院长,然后再下达到具体的业务部门,信息的可视化避免了以往信访件泥牛入海的情况。

  针对执行管理薄弱的问题,邹碧华改革了执行流程机制,将执行分成接待、查控、研判、强制四个环节,改变了以往的“一人一案”管理模式。这种专业化、集约化的优势,在案件增加而人员未增的情况下,使得长宁法院执行绩效跃居全市法院前列,执行投诉率比改革前下降了76%,执行流程的改革也入选了“2010年全市依法治理十大优秀案例”。

  “他做的不是简单的创新,我觉得更像是种革命,”长宁法院办公室主任曾俊怡对邹碧华在长宁法院创立的可视化革新如数家珍,“开发管理台账信息系统,重点解决中层干部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和执行力的问题。建立非审判岗位绩效考核信息化系统,设置关键指标及权重,弥补非审判工作领域的管理空白。建立信访投诉内部听证和‘三见面’廉政管理机制。推进晋级晋职科学化,在晋升条件中加大工作实绩的权重,为能干事想干事的同志提供舞台。”

  在长宁法院院长办公室工作的陆伟,尊称邹碧华为“精神导师”。这位年轻的华政民商法本科毕业生,在英国获得国际商法硕士学位,后进入长宁法院,并在邹碧华的鼓励下攻读交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理想和信念会带来无穷的力量。”邹碧华常常说。在很多年轻人眼里,邹碧华就是一个“布道者”。

“他是一个永动机,是我们法院的心脏。”曾俊怡说。

  回到家的邹碧华继续在书房静思,设计领导力课程的PPT,研读王阳明、曾国藩、德鲁克的著作。他最喜欢那句话:“有人说,时间在流逝。错了!不是时间在流逝,是我们自己在流逝!”

做人,当如邹碧华

  2008年,邹碧华接到通知,组织上任命他为上海长宁区法院院长。

  从一个精通业务的审判专家,转而做一个300多人基层单位的管理者,邹碧华感到了空前压力。上任之前他对长宁法院进行了摸底调研:干警心态不够振奋,信访案件居高不下,执行投诉信让人夜不能寐。于是,他开始自学管理学。

  何勇是长宁法院的一位老科员。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当时已进入法院工作16年,党龄39年。

  邹碧华到长宁法院报到的第二天,便带着中层干部前往每个庭室慰问。埋在信件、报纸堆里的何勇怎么也没想到,新领导也来到了自己所在的不起眼的收发室。

  “何老师!”邹碧华进门叫了一声。

  何勇的心头一热,这么多年在法院,因为无法解决级别的晋升,像他这批社会招干进来的老科员早已做好了“科员做到退休”的准备。“我们一直感觉到‘低人一等’,没想到邹院长来看我,还叫我老师!”

  2009年12月,邹碧华让何勇对收发室一年的工作量进行数据统计。

  一个月后,在新春茶话会上,何勇坐在会场里。突然,他听到台上的院长在提自己的名字——

  “在恭贺新禧的同时,我们除了要感谢一线法官、书记员的共同努力,不要忘记感谢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工作人员。像何勇老师,他这一年发放报纸7万份,发放杂志4422本,与法警交换文件3800份,收寄各类信件35600封,处理退信4000封,接待业务庭邮件查询、复印清单2300人次,纠正信件差错近200封,节约邮费760元。让我们大家一起为何勇老师鼓掌!”

  掌声雷鸣。

  何勇站起身,深深鞠躬。这位在自卫反击战中担任过连队指导员、看过无数战友牺牲、经历过无数子弹从头顶擦过、三次大难不死的老兵,在那一刻泪流满面!

  2010年1月27日,何勇57岁生日。政治部主任来到收发室,送给何勇一张生日贺卡,并正式通知他,党组已决定晋升他为副科。何勇第二次流泪了!“后来一位院办的同事悄悄告诉我,邹院长为了我的事深夜跑到政法委,等了书记足足一个半小时,他对书记说‘这些老科员看不到任何希望但仍然默默无闻地做事,我们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何勇级别的解决,也使得这一批老科员的晋升问题迎刃而解。

  其实,不仅是何勇,很多“老人”都非常感念邹碧华。在长宁法院执行局担任“小总机”的工作人员吴理凤,是执行法官离不开的“全能秘书”。原先在街道工作的她,来到长宁法院负责接听执行总机。有一次她挂完电话,惊奇地发现院长出现在她面前。“吴老师,您接待当事人非常好,比我们有些法官都到位!”邹碧华发自肺腑的称赞,让吴理凤很受鼓舞。

  “有一次他过来看我,正好看到桌子上的工资单,一千多块钱。他看了以后说,吴老师,我对不住你,这钱太少了!”吴理凤当时就感动了,“这个院长人真好,实在太好了!”

  同样的人文关怀也发生在食堂的一位合同工阿姨身上。一次,由于食堂地板上有水渍,阿姨不小心摔倒在地,正在食堂吃饭的邹碧华立刻过去扶起她,当看到阿姨脸色难看时,他立即安排司机将阿姨送往医院。

  “那个阿姨后来告诉我,她在车上哭了,没想到有这么好的院长!”何勇很感慨。

你可以实现你的梦想

2012年11月,邹碧华被任命为上海高院副院长。他在《从专业思维、管理思维到领导思维——我的成长历程》一文中这样写:“人的一生,都有一个需要坚守的价值。理想的完满人格,应当是破除自我,将自己融入到人民中,融入到祖国的法治中。无我,党的事业不朽,如是我心。”

  2014年6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7月12日,上海市委召开全市司法改革先行试点部署会,正式拉开上海司法改革的序幕。

  在此之前,上海高院成立了高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并增设司法改革专项试点工作办公室,该办公室与高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邹碧华任司改办主任兼试点办公室主任。

  无数个“5+2”、“白+黑”,上海高院司改办的那层楼面常常灯火通明。《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制定先后召开了15次座谈会,历经34稿。

  司改办的李则立深深感受到改革的压力。在一次跟随邹碧华赴京汇报期间,大家在午餐时感叹司改之难,邹碧华不无幽默地说:“在座各位的智商加起来都要爆表了,不要怕!”李则立很赞赏邹碧华的斗志:“他应该比我们都累,但面对改革中的反复磋商、针锋相对、妥协共识,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8月,司改的工作节奏依然忙碌。“他有时一天会接待7拨人。很多次让我直接去他前一个开会地点接他,然后赶往下一站。他累了就在后座拿个靠垫睡一下,星期天从来不休息,有一次我在高院等他下班,一直到凌晨3点他才从办公室出来。”李师傅最了解邹碧华为人,虽然跟着这样的院长着实累人,但李师傅愿意。“他心地善良,看到乞丐都会拿零钱给他们。”

  12月9日中午,司改办开会。同事们发现,邹碧华的头上沁出了一些微汗。“他身体一直很好,总是有使不完的劲儿,我们都以为出汗是空调太热的原因。”陆伟难过地说。

  12月9日下午,邹碧华接待陕西高院一行,向来沪的同行介绍上海司改理念、现实困难。他把自己亲自制作的PPT演示给法院同行看,同时,面对对方随时提出的问题,他一一解答。“我们没有保留,司改需要共识,需要全国上下一起推动。”

  12月10日9时,邹碧华前往市委政法委参加专题会议。

  13时50分,邹碧华前往徐汇法院途中,胸口开始剧烈疼痛,后经抢救无效逝世。

家人、朋友、前辈、同事、同行、老师、学生,认识的、不认识的,随着这一噩耗在微信圈的传出,整个法律圈震惊,无数的悼念、悼文、视频、文章开始出现在各家媒体,邹碧华以他学者型法官的才华、公正不阿的性格、善良纯朴的品行以及对法律同行的尊重,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曾记得,就在邹碧华离世两周前,他参加了全国律协民委会和知识产权委员会双年会。邹碧华在主题演讲时说了一句话:“法官与律师的相互尊重是良性互动关系的一个起点,律师对法官的尊重程度代表着法治的发达程度,法官对律师的尊重程度,则代表着社会的公正程度。”此言一出,现场立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邹碧华走了,留下来的未竟事业怎么办?

  12月12日,一位年轻的法律人在微信里写:“如果选择哪一种态度,我想继承是最好的纪念,改革路上邹院长播下的种子,在合适的时候会生根发芽,也许长成参天大树!”

  12月13日,北京大学法学院传出消息,该院将设立“邹碧华奖学金”,以纪念他在司法工作上的突出成就。

  碧华,如果你听得见,这应该是你建构法治社会理想的其中一梦吧。

  碧华笑了。

  2014年12月9日,去世前一天,邹碧华在手机里看到一个震撼人心的演讲视频《梦想》,片中的每一句话都恰如他心:

  “……你可以让你的父母骄傲,

  让你的学校骄傲,

  你可以感动百万人的生命,

  世界会因为有你而不同。

  在被人拒绝了或说不时,

  即使自己的心态使你停下脚步,

  一次又一次的迷失没了动力,

  还是要每天反复地想着自己的梦想,

  然后对自己说游戏还没结束,直到我胜利,

  You can live your dream(你可以实现你的梦想)!”

           (转载自人民法院报严剑漪同名文章,内容有删改 编辑:王书北)
责任编辑:静海法院审管办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法院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中国法院网负责网站设计制作 网络安全和技术维护
Copyright © 2024 by www.chinacourt.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浏 览 本 网 站 推 荐 您 使 用 IE 8 以 上 浏 览 器